My experience with the PGDE at USJ has been a transcending experience allowing me to begin another stage of my profession. For a decade, I have been teaching as an ESL educator in Macau. However, my experience had been largely in learning centres and select school projects with only a BSc in Psychology and a […]
Search Results for ''
Man Kei Wu, Bachelor of Education 2024
As a gradu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Saint Joseph (USJ), I am grateful for the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I received. The progressive course plan prepared me to become a teacher equipped with modern and inclusive knowledge. It covered essential topics, including educational theory, psychological insights, lesson planning,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hands-on approach allowed me to […]
黃梓清 2024/2025學年PGDE(中文)中學教育畢業生
完成學士後教育文憑課程對我來說是一段寶貴的旅程。這個課程不僅讓我深入了解教育理論,還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幫助我建立了扎實的教學基礎。在課程中,我學會了如何設計課程、進行有效的教學以及與學生溝通,這些技能對我日後的教學工作至關重要。 此外,課程中的討論和合作學習激發了我的創造力,讓我意識到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啟發思考的過程。畢業後,我很幸運地找到了一份教職,能夠將所學應用於實際,這讓我感到無比充實。這段經歷不僅增強了我的信心,也讓我更加熱愛這份工作,期待未來能繼續成長並與學生繼續共同探索知識的旅程。
Wing Yan Pang, 2024 教育學學士屆畢業生
在聖大的四年大學時光,不僅讓我掌握了專業的學科知識,更讓我在這段寶貴的歲月中開拓了國際視野,使我的心態更加開放與包容。 起初,全英語教學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英語能力普通的我,確實感受到不少壓力。幸運的是,剛入學時就有熱心的學姐耐心分享經驗、給予鼓勵,讓我安心許多。儘管語言上仍需適應,但教授和同學們總是樂意提供機會,鼓勵我們嘗試與表達,在起步階段給予了我許多幫助。 校園生活同樣讓我獲益匪淺。透過參與各種活動,我學會了更有效地溝通方式、活動策劃與團隊合作等實用技能,這些都為我未來的教育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學院教授們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指導與支持,不僅幫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提供了許多到小學進行教育實踐的機會,讓我能夠將課堂所學應用於實際環境中,真正體會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 這段旅程,充滿成長與感恩。謝謝聖大,謝謝所有遇到的人,是你們讓這四年變得如此獨特而深刻。
「中葡長壽健康科技研發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次聯盟高峰論
本次論壇由聖若瑟大學、澳門基金會及澳門種遠科研大健康製造廠共同主辦,見證由澳門、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內地及葡語國家的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科技創新園及大健康企業發起的中葡長壽健康科技研發聯盟,以推動關乎人類健康長壽科技研發與應用,支援通過科學和系統的方式完善生活品質調整期,促進健康壽命的拓展。同時,以“AI賦能抗衰,合作促進進長壽”為主題,聚焦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在人類抗衰中的前沿突破及成果轉化,探討長壽健康科技領域的跨國、跨境、跨領域、跨機構研發合作。 時間與地點: 時間:2025年10月28日 地點:澳門聖若瑟大學(青洲校舍)花地瑪紀念堂 主辦單位: 澳門聖若瑟大學 澳門基金會 澳門種遠科研大健康製造廠 活動流程 「中葡長壽健康科技研發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次聯盟高峰論 10月28日 |澳門聖若瑟大學(青洲校舍)花地瑪紀念堂 會議語言:英文 時間 流程 10:00-10:30 嘉賓簽到 10:30-11:00 開場致辭 致辭人 1:聖若瑟大學校監李斌生主教 致辭人 2:澳門基金會副主席鐘怡博士 致辭人 3:中葡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副秘書長代表李子蔚 11:00-11:15 聯盟揭幕(剪綵)儀式 11:15-11:25 聯盟發起機構代表簽署《中葡長壽健康科技研發合作聯合公報》 由聖若瑟大學校長麥侍文教授主持 11:25-11:30 合影 11:30-11:45 茶歇 主旨發言 主持人:聖若瑟大學(學術研究及創新)副校長Alexandre Lobo教授 時間 11:45-12:10 主旨發言人:葡萄牙國家科技基金(FCT)董事、埃武拉大學校長中國事務代表、前副校長 Paulo Quaresma教授 發言題目:以國際合作促進“健康+”科技研發的Alentejo經驗 12:10-12:35 主旨發言人:香港大學高級研究員、香港長壽醫療中心主任黃圓博士 發言題目:QuantumLife在促進抗衰的科技前沿研究及粵港澳大灣區合作 12:35-12:50 開放討論 13:00-15:00 午餐 15:00 主題發言 主持人:聖若瑟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院長何鐘健副教授 15:00-15:20 […]
聖若瑟大學參與華南師範大學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素養培育交流活動
聖若瑟大學健康科學學院與華南師範大學於2025年10月15日至17日共同參與以「教育家精神」為背景的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師生數字素養培育經驗交流計畫。(澳門)聖若瑟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學系高級講師柯麗珊帶領11位本科學生參與此次活動,與華南師範大學師生展開深入交流。首兩日活動由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主辦,而第三日活動則由華南師範大學MPA教育中心及行知學院主辦,中國聯通廣東分公司、(澳門)聖若瑟大學健康科學學院、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團委及研究生會協辦,並由華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與數字治理》微專業教學團隊及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MPA實踐人才培養特色黨支部承辦。 活動首日於華南師範大學石牌校園舉行,由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主辦,聚焦「教育家精神」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師生數字素養培育的經驗交流。(澳門)聖若瑟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院長何鍾建教授與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偉坤分別致辭,介紹各自學校及學院的課程設置、教育理念及數字素養培育的實踐經驗。隨後,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杜弦傑副教授發表主題演講,深入探討數字素養如何融入高校教學,為與會者帶來啟發並促進交流。 第三日活動於聯通(廣東)數字政府建設展廳展開,由華南師範大學MPA教育中心及行知學院主辦。師生首先參觀展廳,了解數字政府建設的最新技術與應用。隨後舉行現場實踐教學,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數據流通案例研討」。研討會由聯通(廣東)產業互聯網公司副總經理及首席數據官張迎峰主講,分享跨境數據流通的實務經驗,讓師生了解如何運用數據以促進科技、醫療、教育及民生發展。與談人包括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偉坤、MPA教育中心執行主任兼教授顏海娜、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級實驗師劉勁宇、MPA教育中心執行副主任兼副教授于剛強、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特聘副研究員蔣帆,以及(澳門)聖若瑟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高級講師柯麗珊。研討會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數據流通的案例,深入探討數據治理與跨境合作的挑戰與機遇,為參與者提供跨區域、跨學科的視角。 活動期間,師生參訪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永慶坊、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市圖書館及天河區花城廣場,深入體驗廣州的文化底蘊與現代化建設,豐富視野與文化認知。整個交流活動中,(澳門)聖若瑟大學師生團受到華南師範大學的熱情款待,雙方在學術交流與文化互動中建立深厚友誼。此次活動不僅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數字素養教育與數據治理領域的合作,也為未來更廣泛的學術與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以下將有學生參與交流活動後感言。 學生感言: 是次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師生數字素養培育經驗交流活動,獲益頗多,在此淺談我兩大得益。一大得益是「教育家精神」座談會。會上講者用各種生動例子,闡述國家推進教育的進程。當中提及智能科技應用在實體課堂的狀況,尤其是如何透過在課室設置視像鏡頭及配備智能筆,分別收集大數據及個別化數據,深切了解學生狀況。這讓我更加了解國家目前在教育方面的發展。另一得益是行程尾日參訪廣東聯通數字政府建設展示廳聆聽專題講座所得。儘管我並非所長於此,但我從講者口中詳細瞭解了數字訊息營運服務及數字技術融合創新,知道目前國家創新科技何以協同港澳,豐富我對國家基礎建設措施的認識。當中提及的大數據統計,讓我思考如何在澳門本地合規情況下,應用在特殊群體身上以協助政策分析。 最後,當然不少得與華南師範大學的教師及學生的互動。互動中的文化碰撞,讓我們相互間更加深刻認識彼此,共建友誼。 文銳迪(Dicky) 二年級 受學校囑託,我以澳門聖若瑟大學社工系學生身份赴廣州參與穗澳高校數字素養培育交流活動。與華南師大師生的深度對話,既讓我領略教育科技前沿,更為母校教育發展帶來諸多啓思,收穫頗豐。ChatGPT等AI工具重塑教育生態,對學生而言是助力亦是考驗:它能整合學習資源、輔助社工案例數據分析,提升效率,卻也易誘發依賴,削弱獨立思考能力。華師的AI課堂報告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匿名收集學生反饋打破教學「信息壁壘」,實現精准教學調整,契合「智慧教育」理念,為母校教學改革提供寶貴參考。 作為社工專業學生,我深知學校重人文關懷與實踐能力培養。AI可優化方案設計、分析需求數據,卻無法替代走進社區傾聽心聲、給予情感支持的核心能力。此次交流讓我明晰澳穗教育科技應用差距,華師經驗能助母校在保持社工專業溫度的同時,提升師生數字素養。 感謝學校提供此次寶貴交流機會。未來,我將積極分享所學所悟,推動教育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既借助AI優化社工服務需求的數據篩查效率,又始終堅守專業核心,用技術工具精准匹配服務對象的個體差異,結合先進技術思維,讓數字工具成為「有溫度的服務橋梁」,切實踐行服務大眾的初心。 屠璟朝(James) 二年級生 帶著好奇和高興的心情,我們聖若瑟大學前住廣州與華南師範大學交流,在這三天行程裡我收獲了比想像中多的多的熱情,智識,美味和友誼。在旅程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兩個,第一個是在華南師範大學的“教育家精神”座淡會上我認識AI對教育甚至是各個專業都會是有極大的幫助,AI不是冰冷的給你一個通用答案的機器,而是一個可以輔助老師或其它職業向你提出建議讓我們自我提升的夥伴。第二個是參觀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讓我瞭解廣州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它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貢獻。而在這次旅程,廣州的美食是意料之外的驚喜,尤其是華南師範大學的餐館,感受到廣州粵菜的魅力和華南師範大學的一絲不苟。最後十分感謝華南師範大學,大家在繁忙的工作和學業之中,抽取時間,讓我們可以享受這難忘的旅程,我們行程書的卷首語有一句話:願這段旅程成為我們共同記憶中煙熠生輝的一頁。我想信這個“願”字可以去掉了,這段旅程這已經成為我們共同記憶中煙熠生輝的一頁。 黎健棋 二年級生 在華南師範大學三日交流活動中,我深入瞭解了當地教育架構,並遊覽了廣州文化名勝。此次交流加深了我對教師培養方面的理解,也刷新了我對內地教育觀念的認知。在華南師範大學石牌校區的講座上,該校在教師培養方面的自信與權威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其立志成為教育強國的雄心也令人振奮。隨著科技進步,高質量、個性化且大規模的教育目標正逐漸實現。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僅助力教師更恰當地開展課堂教學,還能關注學生情感問題,針對個體差異進行調整。社工領域中,張教授提出希望人工智慧成為伴隨我們前行的夥伴與助手,這一願景引人深思。 交流最後一天,我參加了中國聯通的講座,瞭解了其發展歷程和對城市智能化未來的規劃,見證了科技帶來的便捷,如無人機救援等。這些體驗讓我在未來面對需要幫助的人群時,能提供更明確、更優質的協助與建議。 韋宇軒 二年級生 近期,我參加了一個叫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師生數字素養經驗交流會,我覺得收穫很大,既學到新知識又能結識了新朋友。 數字素養是運用電腦和網絡的能力。加上,有很多位老師分享用AI輔助學習工作的經驗:AI能夠快捷提供資料,令到學習變得好更加生動,還能夠幫教師解答學生作業問題、觀察課堂互動,拉近師生關係。華南師大一位老師的分享令到我啓發很大,作為社工,我們也可借AI反思課堂問題、分析輔導不足。 交流中我還認識了師姐,聽她們分享大學生活與周邊美景,還可以看到同學們不同的一面,很開心。 梁詠茵 二年級生 在這次為期三日兩夜的交流活動中,我獲益良多。一開始,我學習到數字素養,了解到現今的人工智能不僅能解答問題,還能在教育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在一些位置上對社工也有幫助,例如某些專門設計的房間用於學生培訓,配備超大鏡子和鏡頭,讓學生不僅能直面自己的表現,還能利用AI評估錯誤。這讓我對內地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我相信「中國希望成為教育強國」這句話直到實踐都只是時間的問題。 除了學術交流,我還結識了許多新朋友。看似社工和師範之間存在距離,實則理念和道理息息相關。我們共同探討生活、待客之道,並參觀了廣州文化。尤其在飯桌上,聆聽不同的見解和人生哲學,特別是張院長的分享,讓人深思並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方向,為我未來的社工之路帶來了反思的契機。 總之我認為這次交流不僅增廣了我的視野,也讓我更深入理解了教育和社會工作的連結,這些在未來都能將這些所學應用於實踐中。 李曉瑜(Zoe) 二年級生 在這次的交流活動中,有幸讓我們代表USJ與華南師範大學的同學和教授進行三天深入的交流,參與交流讓我擴展視野,也讓我對學業和未來發展有更多的認識。 當我們到達廣州南站,就受到南華師範大學的同學熱情招待。午膳完畢後,我們被帶領至華南師範大學進行簡單的座談會,聆聽教授講解現時AI如何運用在教師教書方面上,這讓我深深體會到AI有強大的發展前途,促進教師發展認知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再後參觀了校內博物館了解歷史。透過晚餐歡樂融融,大家的感情開始升溫和熟諾。在接下來的兩天,我們遊歷很多景點和展覽,和華南師範大學的學生互相學習與分享,直至最後落幕,才不捨與對方道別。 活動中我較為滿意是大家的熱情,不讓氣氛低落。在準備過程中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使得我們的報告內容更加豐富和多元。然而,我們也意識到有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在與其他團隊的互動中,我們未能積極地提出問題或進行討論。表明我們在自信心和主動性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希望之後有讓我們學習的過程更加精彩。 李穎欣(Wendy) 二年級生 我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三日裹,第一天到達廣州地高鐵站時,華南師範大學碩士同學熱烈招待,安排了很多行程,我最深刻感受是教育家精神講座,教授提及了如何培養教師教育下一代,之前國內教育是填鴨式教育,隨著時代進步國內很多國家都AI時代,2022年中國基礎教育,華南師範大學專業提升,不停改變教學素養,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人才。希望老師能量和標準教育方針,他們用錄影過程,記錄教室內讀書過程,分析學生進度,學生在課堂上跟不上,都可以用AI分析學生不同需要,針對一群小朋友,可以令學生進步。第二天去了廣州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廣州發展規劃給我感覺給澳門好的,每個城市定位同建設設計都非常好,交通很方便,第三天去了天河時代廣場,有很多文創東西,令我認識不少,今次旅程很難望,謝謝聖若瑟大學給這個交流,學識了不少智識。 何帶福 二年級生 在廣州和華南師範大學的交流雖然只有短短幾天,卻讓我對社會工作有了新的理解。第一天的數字素養座談會讓我發現,科技其實離社會工作很近。人工智慧它不只是冷冰冰的技術,更能幫助我們更高效地服務有需要的人。教授的話讓我明白,學習使用數字工具,其實是為了讓社會服務更貼近現代人的需求。第二天走訪廣州的街道和城市規劃館,我看到了這座城市如何在新與舊之間找到平衡。這讓我聯想到社會工作,我們既要幫助人們適應社會變化,也要尊重他們的過去和文化。就像廣州在發展中保留老建築一樣,社工也要在改變中守護每個人珍視的價值。 雖然沒能參加完整行程,但這次交流讓我更確信,社工不僅要有一顆善解人意的內心,還要有開放的視野。感謝這次機會,讓我帶著新的思考回到學習中。 麥淑妍(Cary) 三年級生 這趟為期三日兩夜的「教育家精神」背景下的粵澳高校師生交流活動,令我獲益匪淺,印象深刻。從抵達廣州南站的熱情接待,到華南師範大學校園內關於數字素養的深度座談與參觀,我不僅感受到內地高校在教育創新與師資培養上的嚴謹與活力,更體會到兩地師生在交流中激發的思想共鳴。 行程中,我們走訪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與永慶坊,既見證了廣州作為現代化大都市的飛速發展,也沉浸於其歷史文化街區的有機更新與傳承。在廣東聯通數字政府展示廳與省博物館的參觀,則進一步拓展了我對科技融入城市治理與文化建設的認知。 此次交流不僅加強了澳門與內地師生的情誼,令我大開眼界、特別體會到對方團隊悉心照顧每一位,也為我個人的職業規劃與數字素養提升帶來了新的啟發。感謝華南師範大學團隊的悉心安排,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寶貴的交流機會,共促成長,共創未來。 肖詠童(Trina) 三年級生 […]
日本清泉女子大學訪問聖大為潛在合作奠定基礎
為進一步加強國際學術合作,澳門聖若瑟大學(聖大)接待了來自日本東京清泉女子大學(Seisen University)的校長山本達也教授(Prof. Tatsuya Yamamoto)。此次訪問強調了雙方透過學生流動與文化交流,共同促進全球教育的承諾。 聖若瑟大學副校長農韻琪博士對山本校長表示了熱烈歡迎,並強調了兩所院校共同的核心理念。聖大參與會談的代表還包括:藝術及人文學院院長Carlos Caires教授、語言及文化系系主任Tânia Marques教授、媒體、藝術及科技系系主任João Brochado教授,以及國際事務處的霍女士。 兩所大學均擁有深厚的天主教背景,並同樣致力於提供全人教育,在智力、道德和靈性上培育學生。農副校指出,聖大優良的師生比例是實現此使命的關鍵,有助於提供緊密的師生指導和極具支持力的學習環境。 是次會談探討了開發短期文化沉浸項目的可能性。這些計劃旨在為那些日語水平未達傳統學期制交換計劃要求的學生消除障礙。通過取消語言先決條件,這些項目將為學生開闢一個親身體驗日本文化的便捷途徑,從而豐富他們的學術歷程,並促進深層次的跨文化對話。 會談亦探討了潛在的升學途徑,特別是為清泉女子大學的畢業生提供於聖大修讀博士課程的機會。這方面的合作彰顯了兩所院校對終身學習及高端學術研究的共同承諾。 此次訪問標誌著兩所大學朝著未來合作邁出了充滿希望的一步,此合作將能豐富兩校學生的學術體驗,並搭建起促進全球教育卓越發展的協作橋樑。
聖若瑟大學江瀚細胞營養與健康研發院學者岑慧枝研究員参加2025年國際生理學學術大會並主持「生活方式生理學」分會會議和報告科研工作
聖若瑟大學健康科學學院,聖大-江瀚細胞營養與健康研發院(細胞營養研發院)的岑慧枝副教授在2025年10月10號参加了由中國生理學會在杭州舉行的2025國際生理大會(ICPS2025)并主持了大會的「生活方式生理學」分會會議。 在會議中,來自細胞營養研發院、同時也隸屬科學與環境研究所的岑慧枝教授分享了題為「探索細胞營養對上皮細胞的功能影響及其與生殖健康中生活方式生理的相關性」的學術工作,并聯合主持了該場「生活方式生理學」分會議程。 生活方式生理學是一門從新崛起的學術領域,是研究關於日常選擇如何影響生理健康的一門專業學科;它整合了細胞營養、體育鍛煉和壓力管理行為等方面,以達到決定身體是否處在健康、亞健康還是疾病中的生理狀態。已知營養因素對上皮細胞的功能有重大影響,但它在整合生活方式生理學中的功能機理與作用機制仍有待闡明。岑慧枝教授在學術報告中匯報了她在上皮細胞維持附睾微環境穩態和關鍵營養平衡對精子成熟及雄性生殖健康影響的科研工作,以及分享了關於附睪精子成熟中微量營養与必需元素的文獻調研工作,探討了生活方式生理學對附睪上皮細胞以及精子功能健康影響。岑慧枝教授指出,以男性生殖系统的上皮細胞為研究模型的工作,深入研究精準細胞營養與生活方式生理學之間的功能機制,有助于阐明上皮細胞的生理作用,揭示不健康狀態的成因,進而發展預防干預手段,實現治未病的大健康理念。
聖大組織師生參觀本地文創產業了解實況
聖若瑟大學於十月十一日組織師生參與「認識澳門文創產業之旅」。活動由澳門基金會贊助,一行廿人參觀澳門大熊貓館和珍稀動物館、荔枝碗船廠片區市集及澳門愛護動物協會等路氹景區等地考察,助力本校學生了解澳門文創產業發展實況。 活動於下午一時展開。在學生及校友事務處教職員的帶領下,一行人先行參觀為於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內的澳門大熊貓館,以及到訪園內大熊貓資訊中心及大熊貓禮品館。禮品店內主要販售以大熊貓為主題的紀念品,如大熊貓的各式娃娃、公仔、袋子、衣服以及文具等,目的旨為在推廣大熊貓保護理念的同時,亦展現了文化創意與旅遊紀念品相結合的商業模式。禮品館的運營模式,正是文創產業中「IP衍生商品開發」的典型案例,透過可愛的動物形象吸引遊客消費,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具經濟價值的商品。 及行,眾人前往荔枝碗船廠片區,該處由舊造船廠活化而成,集手工藝品、文創市集、藝術展覽與輕食攤位於一體,呈現了澳門對工業遺產進行創意改造的成果。行程尾聲則造訪澳門愛護動物協會,了解該組織如何推廣動物保護理念。該會曾與本地文創合作,體現文創產業與社會公益結合,以支持動物保育。 是次考察讓學生實地見證澳門文創產業的多樣性:從政府支持的觀光景點商品開發、歷史建築活化利用,到非營利組織結合文創實踐,均反映澳門正積極探索文化資源與經濟效益共生的發展路徑。透過親身接觸產業現場,學生得以更具體地理解文創產品從概念發想到市場推廣的完整鏈條,為未來投身相關領域奠定實務基礎。
第三屆澳門主教盃乒乓賽圓滿落幕
由澳門教區青年委員會主辦,鮑思高青年服務網絡、聖若瑟大學及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協辦的第三屆澳門主教盃乒乓球賽於十月十一日完滿結束,經過一輪激烈的角逐後,最終由「有請下一隊」與「聖中女子隊」脫穎而出,分別勇奪男子組及女子組冠軍。為配合二零二五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本年賽事特設「聖人挑戰賽」,讓嘉賓與選手共同感受乒乓氛圍。 活動於早上在聖大青洲校區展開。主辦方冀藉活動,促進青年身心均衡發展,同時提供交流平台展現天賦。透過活動過程,讓青年選手學會尊重團結,體現體育運動的核心價值。「澳門主教盃」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 此系列賽事持續為澳門青年帶來多元體育項目,歷屆賽事包括今年3月1日的舉辦的羽毛球賽,以及去年9月28日舉行的三人籃球賽,藉活動建立完善青年的體育平台。同時,隨著澳門將承辦2025年第十五屆全運會乒乓球賽事,本屆主教盃更顯意義非凡。青年學子能以此為契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感受大型賽事的獨特魅力,將體育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比賽於當日下午完滿結束。男子組方面,「有請下一隊」勇奪冠;「希望之光」保祿組奮戰不懈,獲得亞軍;而「聖中男子隊」則獲季軍。女子組方面,「聖中女子隊」憑藉穩定發揮奪冠;「SHCCES」隊伍表現出色,榮獲亞軍;「Team2 of Sé Cathedral」 則獲得季軍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