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

澳門樂團2022-2023音樂季大學音樂會:《名家維也納》

04

May

澳門樂團2022-2023音樂季大學音樂會:《名家維也納》將於5月4日假聖若瑟大學花地瑪百年顯現紀念堂(青洲校舍)舉行。



詳情:

日期: 2023年 5月 4日 (星期四)
時間: 下午3時 – 下午4時
地點: 聖若瑟大學(青洲校舍)花地瑪百年顯現紀念堂

* 下午二時半 接待處開放
* 現場不設劃位,座位先到先得。


曲目:

1.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科里奧蘭》序曲 作品62

此作品為德國作曲家貝多芬(1770-1827)為海因裡希·馮.科林(Heinrich von Collin, 1771-1811)的戲劇作品《科里奧蘭》而作的序曲,寫於1807年,此時作曲家已度過其海利根施塔特危機,步入藝術創造的成熟和多產時期。

科林的戲劇取材自古羅馬傳奇將軍科里奧蘭的悲劇故事。序曲以對貝多芬具有特殊意義的C小調為主調,採用奏鳴曲式,同時在主題形象和結構過程中滲入一定的敘事意味,以大體契合戲劇作品的主旨內容。序曲以極具威懾力的重擊和絃開始,抑鬱焦躁的主部主題與舒緩溫情的降E大調副部主題形成鮮明對比,前者似乎象徵著科里奧蘭的粗暴好戰的性格和局促不安的心理,而後者則仿佛其母親的一次次勸告和懇求。簡短的過渡段中,執拗重複的音型與持續不斷的模進顯示出主人公矛盾猶疑的內心掙扎。再現部之後直接導向充滿悲情色彩的結尾。重擊和絃再次出現,但原初的威猛之力逐漸式微,代表科里奧蘭的主部主題也愈加喪失了原先的棱角,時值拖長,力度減弱,直至變成深沉的歎息,曲終的弦樂弱奏象徵著科里奧蘭之死。

2. 約瑟夫.海頓:升F小調第四十五交響曲 Hob.I:45
IV. 急板 – 慢板

以高技的作曲技藝及多產而廣為人悉的作曲家海頓,對交響樂的寫作領域有著無與倫比的貢獻。海頓於1732年出生於奧地利,在其生涯中一共創作超過一百部交響曲,如此驚人的創作數目,使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父」。
海頓於1761年起受僱於匈牙利著名的埃施特哈齊家族,此交響曲即作曲家為埃施特哈齊服務時期所寫的作品之一。成曲於1772年,《第四十五交響曲》具有濃厚的「狂飆突進運動」色彩,其標題「告別」則來自於作曲家在第四樂章的巧妙設計。按作曲家本人憶述,埃施特哈齊家族每年都會到夏宮避暑,熱愛音樂的埃施特哈齊伯爵自然也要求他所僱用的音樂家們一同前往,但音樂家們卻無法攜眷前往,以致他們被迫與妻兒分開。
按照古典時期的傳統,交響曲應在急板結束,但海頓卻有意違背當時的共識,在急板段後加插慢板段落。慢板開首由整個樂團演奏依依不捨的主題,隨著音樂織體漸趨緩和,不需要演奏的樂手亦逐一離席,樂聲隨之愈來愈少,直至樂團的結束。埃施特哈齊伯爵聽到海頓的暗示後,隨即決定在演出翌日回到艾森施塔特宮,樂手們亦終於「告別」了數月之久的單身生活。

3.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降E 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 K. 543
I. 慢板 – 快板
IV. 快板

莫扎特堪稱18世紀古典交響曲的集大成者,在其一生所寫的41首交響曲中,寫於18世紀80年代的最後六首交響曲被公認為是其成熟風格的典範,具有無與倫比的情感深度、內在的戲劇性、複雜的結構和豐富的表現力。

《第三十九交響曲》是莫扎特成熟時期唯一沒有使用雙簧管的交響曲,而單簧管在其中被賦予了非同尋常的顯要地位。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始於一段慢速的引子,這是海頓常用的手法,在莫扎特的交響曲裡卻相當罕見。這段引子以莊嚴的姿態為全曲正式拉開序幕,為隨後的快板進行鋪墊,同時也以其沉重的基調和模糊的調性與明朗活潑的快板形成對比。機敏輕靈的第四樂章顯示出海頓式的詼諧幽默和單主題手法。

4. 約翰內斯‧布拉姆斯:F大調第三交響曲 作品90
III. 略快的稍快板

布拉姆斯總共創作有4首交響曲,雖產量不大,但極盡複雜深刻,且皆為精品。其中《第三交響曲》寫於1883年,同年由維也納愛樂樂團首演。此曲在當時被稱為布拉姆斯的“英雄交響曲”,這是布拉姆斯交響曲中相對最短的一首,由四個樂章組成,每個樂章的規模大體相當,比例均衡。

第三樂章並未採用慣常的詼諧曲,取而代之的是極富抒情性的中速樂章,以三段體寫成。弦樂奏出的熾熱而又傷感的主要主題具有典型的浪漫氣息,中段以木管主奏,略顯活潑的節奏和音調與之前氣息悠長的詠歎形成對比。主題在再現部中首先交由圓號和雙簧管承擔。整個樂章籠罩在富於情感溫度的昏黃色調中。

4.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 作品67
I. 有精神的快板

德國古典主義大師貝多芬(1770-1827)的九部交響曲中,被稱為「命運」交響曲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或許是最家喻戶曉的一部。貝多芬終身與不斷惡化的耳疾抗爭,他曾經瀕臨絕望,甚至於1802年寫下《海利根施塔特遺囑》,卻最終以超凡的意志和對藝術的堅定追求,征服了這心理上的致命打擊。《第五交響曲》即是貝多芬「扼住命運咽喉」的英雄精神的絕佳體現。這首作品寫於1804至1808年,1808年12月22日首演於維也納河畔劇院。全曲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開篇便是眾所熟知的「命運動機」,常被形容為「命運的敲門聲」,這個動機貫穿始終,將整個樂章凝聚在一起。該動機所代表的第一主題激昂有力,具有不屈不撓、勢不可擋的氣勢。隨後圓號奏出命運動機的變形,導向抒情明朗的第二主題。


關於澳門樂團:

澳門樂團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屬下的職業音樂表演團體,融匯中西文化,演繹古今經典,現已成為亞洲優秀的交響樂團。

澳門樂團前身為澳門室內樂團,1983年由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歐師達神父等創建,2001年起擴建為雙管編制的管弦樂團,定名為“澳門樂團”,現今已發展成為50餘人的中型樂團,由來自10多個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優秀青年音樂家組成。2008年由呂嘉接任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帶領樂團堅持以“音樂季”方式演出,每樂季舉辦超過90場次不同系列的音樂會及延伸活動,全面及多元化地向觀眾展現古今中外音樂經典。

澳門樂團經常與眾多國際知名音樂家、指揮家及藝術團體合作,並經常獲邀到國內外演出,近年更以中國代表身份參加2015年奧地利布魯克納音樂節,2016年受邀參加日本《狂熱の日》音樂祭,2017年及2019年參與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2019年為慶祝中葡建交四十周年及澳門回歸二十年,樂團赴葡萄牙巡演,同年12月參加澳門舉行的 “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文藝晚會”。